中国男篮险胜波黑,三大问题待解
为了更好地备战即将到来的2025年男篮亚洲杯,中国男篮队伍在日程初期就迅速开启了集训模式。集训的进程不仅仅局限于内部的磨合和练习,更是引入了如委内瑞拉和波黑男篮这样的强队作为热身赛的对手。前三场比赛中,中国队凭借出色的表现和默契的配合,均取得了大胜。然而,在最后一场与波黑的对决中,比赛过程却异常激烈,最终以75:72的微弱优势险胜。
大胜固然令人欣喜,但背后却难以暴露出真实的问题。恰恰是这场紧张刺激的比赛,为中国男篮揭露了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首先,在篮板球的争夺上,中国男篮显然处于下风。与波黑的比赛中,虽然总篮板数略占优势,但前场篮板的丢失却成为了一个明显的短板。对手在前场篮板中抢下了16个,而中国队只有7个,这使得对手有了更多的二次进攻机会。这种问题不仅与球员的积极性、拼劲有关,更与球员的力量和整体身高有直接联系。尽管中国队球员拼劲十足,但在力量和身高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。
其次,球队的战术体系显得过于僵硬。在观看对阵波黑二番战的下半场时,不难发现球队的进攻往往依赖固定的模式。大多数时候由后卫发起进攻,然后中锋进行挡拆,而其他队员则处于等待接球的状态。然而,当后卫能力不足时,这一战术便难以发挥效果,导致进攻时间消耗殆尽,要么打铁、要么出现失误。这不仅涉及到教练的战术安排,还与球员的能力息息相关。特别是前锋队员缺乏持球能力,没有明显的强点来突破对手的防线。
而第三个问题更是重中之重——球队的后卫线存在明显短板。虽然中国队带了多位后卫参赛,但真正能够适应国际大赛激烈对抗的球员却不多。在与波黑的比赛中,当对手提升防守强度并采取选择性包夹时,我们的后卫往往无法妥善处理球或依靠个人能力解决问题。整场比赛下来,全队共出现27次失误,其中后卫队员就占了18次。尤其是廖三宁和胡明轩两名球员,两人的失误次数就达到了惊人的12次。这要求我们的后卫队员在面对不同防守时,必须明确如何正确处理球。
这场激烈的比赛为队伍敲响了警钟。尽管胜负乃兵家常事,但这场比赛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是真实且迫切需要解决的。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,中国男篮才能在即将到来的亚洲杯上走得更远。